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仅县城就存有古建筑和明清民居33处,古彩塑20余尊。古城旧称"卧牛城",依其临川笼丘的地形特点,建筑格局不同于一般州县城的"方城十字、对称中轴",其街、楼、塔、园,据高就低,随地势制宜,三关五坊、两门62巷皆依其自然。虽历经1400余年,依然较好地保留了唐代形制。
创建于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的“绛守居园池”是目前国内最早的官家园林;创建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进深五间,面阔七开间,为我国州府大堂之最;“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保存了盛唐的遗风,塔顶曾多次青云直上,一连数日,成为百年之谜;名闻遐迩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公正,后人难以认读,为国家书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12卷本宋代《绛帖》为全国四大名帖之一;以“悬塑”出名的唐代“福胜寺”完好地保存了几代民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40余尊彩塑,成为我国美术艺苑中的奇葩;以古代农业为题材的“稷益庙壁画”,名振华夏;创建于元明时期的“绛州三楼”,三足鼎立,全国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铸造的万斤巨钟,钟声悠扬,静夜可闻30华里,在全国可谓铁钟之最;馆藏文物“战国玉壁”价值连城。
古绛州,从春秋以来,历代帝王将帅在这里活动频繁,唐太宗李世民打败叛将刘武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寓居绛州龙兴寺;唐宋两代王通、王勃、岑参、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樊宗帅、司马光等文人学士都曾驻足绛州,留下不少诗词墨迹。遗留在民间的绛州各类民俗工艺品更是繁花似锦,刺绣、剪纸、面塑、皮影、木雕、石雕、云雕、漆器、木板年画等应有尽有,在民间有其深厚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