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旅游网已实现在线预定机票酒店景点门票 设为首页\收藏我站
便民服务:运城地图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表 公交路线 机场航班 运城旅游地图 运城行政地图 运城交通地图 运城电子地图 预订全国酒店 预定机票
◎ 欢迎光临运城旅游资料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旅游网站 - www.517yc.com

禹凿龙门

来源:河东人物作者:admin时间:09-08-16点击:

书法作品展示

相传在舜的时候,世界上的山水草木,都还是自然生成的样子,尤其是水,没河道、不归槽,到处乱流,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舜帝命令大禹的父亲负责治水,大禹的父亲叫鲧,他采取堵截治水的法子,哪儿有水流在哪里堵,这儿堵住哪儿流,那儿堵住这儿流,忙了好几年,没有治好洪水,被舜帝杀了。禹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他治水的方法和他父亲鲧的法子不一样。禹采取疏导法,就是水势朝哪里流,就在哪里疏通,让水畅畅快快的流走。禹不但治水的法子好而且意志坚定,不管白天和黑夜,不分春夏秋冬,一心扑到治水上,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都不进去。

一天,开河开到咱县的龙门,有两条岔道,一条通向陕西黄龙山的下川,一条通向禹门口。民工们一路朝西边的那条凿去,这时,忽然听见头顶上一阵“咯咯咯,咯咯咯”的鸟叫声,声音很大,几十里以外都能听见,大家抬头一看,一只叫不上名字的大鸟在头顶上盘旋,民工们非常奇怪,纷纷议论。但禹王能听懂鸟儿的话,他一听“咯咯咯,咯咯咯”的声音,知道这鸟儿说是“错开河、错开河,西开不如往东挪!”禹王知道这是大鸟在点化他,便和几个年纪大的民工,去察看水势山情,察看的结果,往西开是山套山,岭连岭,不光是工程艰巨,而且绕道很远,往东开,十几里路以后,就出了禹门口,天宽地展,有一个自然的河道。地势查看好了,禹王便返回到工地,这时侯,那只大鸟还在天空中盘旋,仍在叫着“错开河、错开河,西开不如往东挪!”众民工见禹王回来了,都拥到禹王跟前,争着问道:“往哪开,往哪开?”禹王答道“往东开!”这时那只大鸟才展翅飞去。后世人就把这块地方叫做:“错开河”。

“错开河”对岸的山腰里,有一个深不见底的石洞子,人们叫它“禹王洞”。相传禹王当年凿山开河的时侯,指挥着成千上万的民工,站在山下,看不见水势,很需要有一个指挥所,可是一时又寻找不下个合适的地方。一天,禹王正和民工打石头,忽然听得“轰隆”一声,只见在悬崖上冒出一股黑烟,烟雾过后,出现了一个山洞,洞下又有脚窝子和台阶,可以上去。于是禹王遂即沿路而上,到山顶一看,这个洞很大,可以容下几千人,站在洞口望去,山情水势一目了然。这个洞既可以当治水的指挥所,又能让民工遮风避雨。从此以后,禹王便住在这里。禹门凿通以后,所有的开山工具都放在这里,后来人们把这个洞子叫“禹王洞”。至今人到洞口,还听见洞里有吼声,但是谁也没有下去过。

和禹王洞一排溜,有一个石岩,人都叫它“米汤庵”。据说是禹王凿山开河,人多的数不清,不要说吃饭了,就是喝白开水也供不应求。禹王多次增加烧水的人,都不能解决问题,这时侯正是夏天,烈日当空民工们口干舌燥,难以忍耐,有的人因喝不到水渴死了,看见这种情况禹王十分着急。这个时候,来了一个老婆婆,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子,在石岩下烧起米汤来了,喝了她烧的米汤,不光是甘甜解渴,而且满锅的米汤,不管多少人喝,总不见少。龙门凿开后,大家都要去谢那老婆婆和小姑娘,可是到后岩一看,什么也没有了,大家都说,那位烧米的老婆婆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把烧米汤的地方叫“米汤庵”。

和“米汤庵”很相似的,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龙门山不光是高大,而且石头很硬,成千上万的民工,在禹王的率领下,从上往下凿,一锤子下去,才能打下手指头蛋儿那么一点,成千上万的人,成年累月地就是这么样凿呀、凿呀,进度非常慢。禹王十分着急,可是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一天他正在为这事熬煎,忽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坐在山前梳头,她那一头白发,好象一块毡片子贴在头上,要想梳通梳顺,不容易呀!可是只见老妈妈上边梳一梳,下边梳一梳,头根上梳一梳,头稍上梳一梳,不一会儿,老妈妈那象毡片一样的头发就梳的通通顺顺。禹见了以后,很受启发,心想,凿山开河,能不能也和老妈妈梳头一样,上边凿凿,下边凿凿,想再询问老妈妈时,已经不见了。只听半空中有个声音说:“上边疏,下边疏,疏通河道不发愁”。禹王随后就按着老妈妈的梳头样子,开山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禹王凿龙门的时候,兵强将勇,有两个人曾经帮助禹王治水,一个叫后羿一个叫寒浞,后羿是有穷氏酋长。传统戏里有一出《嫦娥奔月》演的是嫦娥偷吃了她丈夫的仙药,飞升到了月宫。嫦娥的丈夫就是后羿。后羿的两只眼睛特大,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他能看见,力大无穷,箭射得好。古时侯天上有十个日头,烤的地下水干土焦,百草不生,老百姓煎熬难挨,没法活下去,求后羿帮忙,后羿弯弓搭箭,一连射落九个太阳,从此人间才有了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后羿帮助禹凿龙门,用他那神箭,射山山开,射石石穿,为民工们引导方向,尽管山厚石硬,后羿总是一马当先,箭无虚发。另一个人叫寒浞。这个人粗胳膊壮腿,身高力大,能够在陆地上把水里行的船拉上走。他帮助禹凿龙门时,骑一只大龟,寒浞用鞭子打一下,乌龟往山上撞一下,撞一下山倒一峰,禹凿开了龙门,后人在追念禹王功绩,盖禹庙时,庙前廊下左右两个站神,就是后羿和寒浞。

禹王凿龙门,尽管有后羿和寒浞这两员猛将,还有众多的民工,无奈工程巨大,不是三天两后晌就能完工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民工们历尽了寒暑,受尽了辛苦,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干活也不那么卖力了,碰到困难也不想法克服了;有的报怨,有的熬煎,看见这种情况,禹王也忧心忡忡。一天,禹王在山坡前走过,这才注意到多少天以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拿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铁杵,在石头上磨呀磨呀,从不间断,禹王见了觉得奇怪,便走上前去问道:“老妈妈,你磨这铁杵做什么用?”老婆婆答道:“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禹王觉得好笑,又问道:“这又粗又长的铁杵,何年何月才能磨成你要的那根绣花针呢?”老婆婆答道:“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这句话对禹王的启发很大,坚定了凿山开河的信心,他随即召集民工把这件事告诉给大家,并说:“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妈妈,都有志把这铁杵磨成绣花针,我们这成千上万年富力强的民工,难道连这座山也凿不开吗?”众人齐声答道:“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从此,大家的精神振作,决心更大,不几年,就把龙门山凿通了。黄河从这里流出以后,再也没有阻拦,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禹王凿开龙门以后,就象熬干了油的灯捻子,不久便离开了人间。禹王死后埋在禹门口外一里多的黄河中间,垒子一个坟骨堆,叫做禹王坟,水到禹王坟前都绕着走,再大的浪头也不能淹没。

附带说一下鲤鱼跳龙门:

传说鱼的祖先住在东海,每年春三月桃花水大发的时候,鱼族们便由东海向龙门进发,逆水而上,到咱这里跳龙门,凡是跳过去的,就变成了龙,跳不过去的,再回到东海,继续学本领,等第二年的三月再跳龙门。后来人们把考试也比喻为鲤鱼跳龙门。
司马迁轶事

出县城沿晋禹公路西行十里,有个辛封村,这里原来有司马迁的庙,庙前有碑记,是晋朝永嘉四年(公元三一0年)汉阳太守殷济建造的,可惜都已被历史的烟尘湮没。相传辛封村就是司马迁的出生地,自汉朝以来,司马氏后代,绵延繁衍,至今仍有不少后裔,并且有不少的“规矩”和轶事流传。

相传司马迁当年为写《史记》备受艰辛历经寒霜,遍游祖国名山大川,翻阅了大量的典籍经书之后,足不出户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不朽名著《史记》,大功告成,他也象熬尽了油的灯捻子——筋疲力尽了,但是也象是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一样,心情十分愉快,思念家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便把刚刚完稿的《史记》交给外孙杨恽妥为保管,带了一个随身服侍、骑了一老马,取道同州(今陕西大荔)向河东进发。

司马迁受过宫刑,精神上、肉体上都有创伤,加上多少年来夜以继日地著书,乍一踏上旋途,禁不得风吹日晒,身体不能适应,但是有思乡之心作精神支柱,仍然迤逦而行。一日来到夏阳地界(今陕西韩城县芝州镇)隔着薄薄的雾霭、滚滚的黄河,看见河东阔别的家乡,欣喜之情,涌上心头,怎柰他多病的身体,旅途的劳累,经不起感情巨浪的强烈冲击,竟然与世长辞了。司马迁去世后,他家里的人把他安葬在村东北的“龙背”上。具体地址在康家庄地界。迷信的说法认为先人埋的风脉好,后代就能辈辈世世坐大官。

因为司马迁写《史记》评点过多少帝王将相,所以在我们河津有这样两个规矩;一个是司马迁的后裔打官司不跪公堂,第二个是当人问道,先生贵姓时,不说免贵姓司马,或者说不敢姓司马,而是直答姓司马,听的人不仅不以为此人骄傲,反倒是那肃然起敬。

斗换星移,几经沧桑,到了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了河津的土地,他们到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人们又仇恨、又惧怕,一看见日本人的影子——撒腿就跑,躲避犹恐不及,哪里还敢近前说话。有一天,河津县城西门里出来一队日本兵,为首的一个小官军骑一马,随身带一个翻译,直奔康家庄,找到村长吕德顺用日本话叽哩咭噜了几句,翻译官翻成中国话告诉吕德顺;这个日本人要找司马迁的坟墓。吕德顺不明白,一个日本人找中国古代人的坟墓干啥?便大着胆子问他们找司马迁的坟干什么?翻译官和这个日本人又咭噜了一阵子,然后翻译告诉吕德顺,这个日本人说:汉代太史公司马迁为写《史记》飘洋过海到日本考察,并在日本娶妻生子,后来被召回国,临行告诉他的日本妻子,他的家在晋皮氏。这个日本人说他就是司马迁的日本后代,今天专门是寻根问祖、扫墓祭奠的,如果有坟墓让吕德顺给他带路,吕村长知道这次日本人来不是抓夫拉丁、派粮要款,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至于司马迁的坟不用寻找,这一带妇孺皆知。他向日本人扬了一下手,意思是我领你去找,便先前一步走了。来到司马迁坟前,这个日本人一见司马迁墓,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双手合十,咕噜了一阵日本话后,便叩头默悼。一会儿又在坟上抓了一把土放在鼻子底下闻了又闻,真是虔诚备至。离开时,在坟边照了像,并对吕德顺说了一句:“阿里牙岛”——谢谢!

正文完毕

在外运城人请加入运城老乡会

希望本网站的资料能为您带来方便!

征求资料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4-2020 我要去运城.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