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王维
来源:《五千年文明河东人》作者:管理员时间:09-06-07点击:
王维(699年~759年),字摩诘。先祖为太原祁人。其十七世祖王卓,历魏晋为河东太守,迁司空,封猗氏侯。死后葬于猗氏。后子孙四县离居,王维昆仲,皆猗氏房所生。(唐王颜所撰《追树十八代祖猗氏侯卓翁神道碑铭》,《猗氏县志》、《临晋县志》皆有载)。王维幼年时即通音律,善文章。19岁时,赴京兆府应试,获第一名解头。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初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到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734年),张九龄执政,王维上诗请求引荐,遂为右拾遗,后累迁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吏部郎中、给事中等职。不久,张九龄为李林甫所谗而被贬,王维也因此被排挤出朝廷。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自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以后便在京中长期供职,过起亦官亦隐的文官生涯。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攻陷长安,王维追随玄宗不及被安禄山所俘。安禄山派人将他送到洛阳,胁迫他任给事中。后来安禄山设宴于凝碧池,召集玄宗时的梨园子弟为他奏乐。王维闻而悲之,曾赋诗明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中明显流露出对大唐劫运的悲悼。安史之乱平息以后,朝廷对受伪职的人员以三等定罪。维弟王缙时为刑部侍郎,即请以己之官爵为兄赎罪。又因曾作凝碧诗,肃宗亦表同情,遂下迁太子中允。乾元初年(758年),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乾元二年(759年),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是年七月,王维去世,终年61岁。
王维少年时即负盛名,《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名篇,就是他十六七岁时的作品。他一生作诗百千余篇,安史之乱后,遗留下来的只有400多首。其诗可依其经历和思想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其先,他的游侠、边塞诗,或苍凉悲怨,或昂扬激奋,充满慷慨报国的精神,反映出开元、天宝年间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如他写边防军士的英武气概,是“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他笔下的边塞景物,笔触疏淡有致,景象明朗,似一幅幅高手写意图卷。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气势流畅,画面开阔。安史之乱后,“长斋念佛”,佛家消极思想占了主导地位。王维后居宋之问蓝田别墅,斋中无长物,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每与名僧以玄谈为乐。虽然也写些对封建官场不满的诗篇,但大多数是寄情山水,描绘田园风光,宣扬禅理及应制之作。这些山水田园诗艺术造诣极高,不同凡响,是王维所以为王维的独特风格所在。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作家,能诗能画,又精通音乐。有人得《奏乐图》一幅,不知其名,王维看后说道:“此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好事者不以为然,召集乐工演奏,果如王维所言。因受音乐、绘画的影响,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还是边塞诗和山水诗,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画”见长。它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史称“王、孟”。
王维还擅长书画。书法上,工草书和隶书。绘画上,首创泼墨山水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名画家。他的画现存不多,以萧疏清淡为特色。
王维有《王右丞集》、《王摩诘文集》等传世。
正文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