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王之涣
来源:《五千年文明河东人》作者:管理员时间:09-06-07点击: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他的五世祖王隆曾任北魏时的绛州刺史。因而迁居绛州。中华书局出版的(唐才子传校笺)根据清代末年河南出土的《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纠正了历代沿袭的误载,说明了王之涣古籍绛州的缘由。
王之涣幼年聪明伶俐,秀拔颖悟。青年时好学不倦,才思敏捷,但在官场上却屡试不第。后凭着父亲王昱的老关系,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县主簿。不久即被人诬告,辞官归家,四处漫游,足迹遍及黄河南北。与诗人高适、王昌龄等结识后,互有赠诗。饮酒听歌,旗亭画壁,传为美谈。一晃就是十五年。亲友们劝其出去做事,晚年调补河北文安县尉。“在职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称”(墓志铭语),曾为百姓做过一些实事,受到赞誉。唐玄宗天宝元年,卒于任所。终年五十五岁。
王之涣的诗作很多,传说因其表兄在协助整理时不慎失火焚毁。“全唐诗”第二百五十三卷中仅载有六首,《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各一首,(凉州词)二首。绝句(登鹳雀楼)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特别是后两句,已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至理名言,堪称唐诗中的精品。
正文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