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旅游网已实现在线预定机票酒店景点门票 设为首页\收藏我站
便民服务:运城地图 天气预报 列车时刻表 公交路线 机场航班 运城旅游地图 运城行政地图 运城交通地图 运城电子地图 预订全国酒店 预定机票
◎ 欢迎光临运城旅游资料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旅游网站 - www.517yc.com

夏县蛤蟆嗡

来源:三晋文化信息网作者:管理员时间:09-06-08点击:

书法作品展示

三晋文化信息网:蛤蟆嗡,流行于夏县祁家河西山头村一带,据已故老艺人杨红俊生前追忆,蛤蟆嗡约形成于光绪初年,属煤窑工人等混唱自娱。后胡琴手杨学根制成一种声如蛙鸣的乐器,遂取名“蛤模嗡”。

清末民初,夏县西山头村购置戏箱,组成20多人的蛤蟆嗡班,到附近村庄和平陆县及河南渑池、灵宝的一些地方演出《蓝桥会》、《小寡妇上坟》、《黄桂香哭墓》、《闹马房》《张古董借老婆》、《钉缸》等20多个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较著名的演员有杨小拴(小旦)、杨长发(老旦)、杨茂盛(小丑)等。

民国19年(1930)前后,蛤蟆嗡日益衰落。

民国30年日军侵犯中条山,西山头蛤蟆嗡戏班解散,艺人逃难他乡,剧种随之失传。

1979年,夏县文化馆组织艺人排练《小寡妇上坟》、《渔舟配》等传统剧目,参加了1980、1981年县里举办的春节文艺调演。终因保留剧目少,唱腔失传,无法恢复原貌。

运城文化产业网:蛤蟆嗡是遗留在山西夏县祁家河一带的小剧种,起源于西山头村,祁家河乡位于中条山麓,距县城七十余公里,四面群山环抱,西山头村处于该乡西西山半山腰中。

对此剧的形成和发展,当地群众和老艺人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三年前后,从南方来,两个讨饭人,进村不久恰逢年节,使聚集村里的一些好热闹人跟他们学戏,学会了南方小戏中的二黄调等。一说清道光末年,由于西山头村有煤窑和做陶瓷的干土,因而村里的小手工业较为发达,山东、河南等南方一些人有的来这里烧砖窑做工,有的来这里做买卖,使小小山庄红火起来,每逢年节,村民和生意人聚集一起唱歌、跳舞,有的唱恋花调,有的唱扬高涮,有的唱一黄调、花鼓调等,当地群众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和爱好吸收了这些曲调中符合他们口味的音乐唱腔,逐渐形成了悠扬缠绵、婉转动听,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唱腔,并把它起名于蛤蟆嗡。

此剧之所以取名蛤蟆嗡,足因为这个剧种使用r一套特制乐器。如胡琴不同于其他剧种一削和板胡、琴杆二尺多艮裂术做成,胡壳用桐木作成,直径三寸左右,奏出音响似蛤蟆叫声。蛤蟆嗡的乐队分义、武场面,文场只有两把古琴,一把四胡;武场有人心板胡、铙钹小云锣、小钕。音乐属于套曲体,当时演出剧目主要有《南桥会》《小寡妇上坟》《黄桂香哭坟》《闹马房》《瞎子闹洞房》《张占董借老婆》等。

蛤蟆嗡剧种兴盛于清末民初,衰败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现在该剧利已停演多年,仅有少数人还可唱一些曲调,但也不足原腔原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县文化局派人专门收集整理该剧种有关资料,训划复该剧种。2005年,祁家河乡旗杆空村支部书记蔡申全多次走访有关老艺人,整理出部分曲调,并排演几个小剧。

正文完毕

在外运城人请加入运城老乡会

希望本网站的资料能为您带来方便!

征求资料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4-2020 我要去运城.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