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儿戏
来源:太原新闻网作者:管理员时间:09-06-08点击:
弦儿戏是流传于夏县以庙前镇王屿口村为中心,辐射郭张店、坡底窑等周边村庄的戏曲小剧种。因早期的弦儿戏伴奏是用三把同样的丝弦板胡,故弦儿戏又被称为“六弦戏”。
夏县庙前镇位于沟通晋、陕、豫三省地带,是华北通往中原地区的枢纽,历代不仅是商贾云集的商业重地,而且商旅繁盛。这一带民歌基础雄厚,并且自古就有迎神赛社的习俗,主要剧种有蒲剧、眉户等,还有锣鼓、杂戏、高跷、龙灯、耍狮子等民间艺术,给弦儿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土壤。据1958年已年届七旬的弦儿戏老鼓师马庚当时回忆,他年轻时曾和弦儿戏名艺人卫太儿一起演出。多种口述资料说明,清咸丰年间弦儿戏已经成熟。王屿口老艺人卫太儿在弦儿戏历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卫太儿自小从艺,他跟随祖父搭过不少 “班社”,后一直从事弦儿戏演出,卫太儿主攻须生,声音浑厚,素有“一声雷”之称,他演技高超,在其他行当也表现突出,备受群众喜爱,被称为弦儿戏泰斗。
弦儿戏原有曲调17个,据上世纪80年代的调研资料,当时保留常用的有 【闹调】、【凄凉】、【五更】、【岗调】、【赴场】、【扭丝】、【背官】等7个。此外还有【青油罐】、【不得紧】、【紧述】、【慢述】、【半碗】等曲调已失传待考。弦儿戏的音乐有独特的风格,属于套曲体。弦儿戏以弦奏为主,早期弦儿戏中打击乐器不够完整,主要有大心板鼓、大心马锣、枣木梆子、小战鼓等。从曲调情绪上可分为悲怆沉重、悠扬缠绵、平稳欢快等基调。【凄凉调】是弦儿戏多用的调,又称“伤心调”,乐句结构为三句一起波,第四句重复,曲谱中多用的“4”和填词的拖音下滑音给人有悲伤苍凉之感;【半碗】是吸收碗碗腔的半句;【赴场调】突出地保留了民歌的味道,唱腔为紧五句。以吐字狠、紧、重的特色,为弦儿戏所独有;【扭丝调】突出了晋南民歌的《绣荷包》《小放牛》的味道。
弦儿戏从曲牌的名称看与眉户有密切关系。在曲调的音律及韵味上也有近似的地方,但它是以弦索曲调为主,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过门基本上没有,尚有一气呵成之感,常以悠扬缠绵、悲伤苍凉的特色而受到人们喜爱,弦儿戏和其他剧种一样,行当分生、旦、净、末、丑。在清末民初时期,蒲州梆子与“东路眉户”已发展到壮阔地步。弦儿戏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其他剧种争芳斗艳。弦儿戏艺人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学唱腔,是一种独特的剧种,至今有这样一句俗话“学会弦儿戏,其他班子不能去”。后随着演出剧目较多,吸收了蒲剧打击乐,但不同的是弦儿戏不完全运用蒲剧锣鼓点,从而丰富了弦儿戏打击乐高亢激越的色彩,为塑造多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创造了条件。
抗战时期,由于战乱,弦儿戏曾一度停演10年左右,解放后又重返舞台,1953年弦儿戏在闻喜演出受到好评,弦儿戏枯木逢春。“文革”期间,弦儿戏被禁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夏县文化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发掘抢救,根据老艺人的清唱,记录了四本长达10万字的传统剧目。目前弦儿戏剧团已不复存在,剧目基本无法恢复,弦儿戏濒临失传的命运。
正文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