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司马迁
来源:《五千年文明河东人》作者:管理员时间:09-06-07点击:
司马迁(前145-?),秦汉--南北朝时期,字子长,司马谈子,汉代皮氏(今山西河津市辛封村)人。
出身史志世家,幼年在家,参与耕牧。10岁时诵习古文,20岁开始漫游,饱览过许多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全国。后任郎中官,随武帝巡行各地,曾奉命出使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举行自刘汉王朝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封禅典礼,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作为太史令却因病滞留周南(今河南洛阳市),不能参与其事,深感失望,病情加重。此时,司马迁出使归来看望父亲,司马谈在弥留之际,握着司马迁的手,哭泣着嘱咐他一定要继承父志,光大祖业,写出一部完整的史书。司马迁也流着眼泪表示,一定完成父亲未竞的事业。
元封三年(前108),他继承祖业,做了太史令。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5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由他参与修订的《太初历》正式颁布,他便开始编写《史记》。由于司马迁秉笔直书,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惹得“帝怒,前而去之”。他崇黄老而薄五经,深为汉武帝怨恨。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被处宫刑。汉武帝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狱,任中书令,负责掌管文书,起草诏书。遭受宫刑,对司马迁是一种奇耻大辱。不但是对他肉体的摧残,也是对他的精神和人格的致命打击。为此他曾痛不欲生,“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但他能退而深思,认为《周易》、《春秋》、《离骚》、《国语》等皆为圣贤发愤之作。况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也”。为了死得重于泰山,他摒弃了轻生念头,把编著《史记》当成终生奋斗的历史使命。从此他发愤著书,以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著作。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贯通上下三千多年,兼容汉以前各个朝代,囊括各个方面,而又融记言、记事、记人物为一体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开创传记文学传统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极其宝贵的贡献,为中华民族文化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正文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