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小伙剪纸长卷拿回个全国金奖(图)
来源:山西晚报作者:胡增春时间:10-08-20点击:
剪纸《河东婚俗》片段
“媒婆抽烟跑得欢,幸福姻缘靠你连;头回见面脸蛋红,互赠礼物订终身……娘家送灯满屋亮,日子越过越亮堂……”
这是在晋南至今流传的婚俗谚语,一位小伙子利用几个月时间在运城市范围内予以收集,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它们变成了一幅21米的剪纸长卷《河东婚俗》。小伙子名叫杨毅,今年35周岁,是河津市某企业的一名工人。而在山西的民间艺术家中,杨毅是个人物,还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的传承人。
8月18日,记者获悉《河东婚俗》获得了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金奖并入围参评国家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杨毅在他设于居民楼顶层的阁楼工作间接受了采访。
母亲是他的第一个老师
杨毅老家在稷山县翟店镇翟西村,出身商户人家的母亲练就一手女红绝活,剪纸更是绝妙,不要底稿,什么样的繁复图案都能随手而成。运城历来礼节庄重,婚嫁喜事剪纸是个脸面活,母亲常被办喜事的乡邻们请去,领着一堆妇女剪窗花、喜盆盖纸。母亲帮乡亲们的忙,老带着杨毅,他也拿着剪刀玩,到六七岁的时候,乡亲们发现,这个杨家男娃的剪纸也越来越有样子了,母亲见了,也就有意无意指点。
到十几岁的时候,杨毅不仅包下了家里过年节的剪纸活,乡间流传的各种用途的剪纸没有不会的了,复杂的图案拿笔勾画个样子,也费不了多长时间。
入伍期间积累艺术修养
因为学习成绩一般,杨毅18岁参军入伍到了天津。部队文艺气氛浓厚,杨毅的剪纸绝活派上了用场。军队中的各种生活都被他变成一幅幅剪纸作品,成了文艺骨干,还转成了志愿兵,负责放电影。
“部队里经常有文化名人慰问表演,书画大师,戏曲艺术家……来的人我都有机会接触,很是开眼界。要说我有艺术修养的积累,真是感谢那段当兵的经历。”杨毅说。
在战友和首长的支持下,他还举办了个人剪纸作品展。但是,在那时候,剪纸还是被认为不入流,中国民间艺术的各类比赛,剪纸作品都不被接受参加。
从爱好转向了专业
2003年,杨毅转业到河津市,成了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2006年,杨毅构思创作了一幅《清平乐》参加第三届国际剪纸展,没想到拿了个银奖。
一鸣惊人的杨毅得到赏识,他被推荐参加全国的各种相关的学习培训。五届国际剪纸展策划人、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竞,中国剪纸研究会的副会长、山西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段改芳……很多艺术大家都给杨毅进行过指导。杨毅说:“从这个时候我才学到了正规的理论,知道什么是剪纸,从爱好转向了专业。”
走上专业创作道路的杨毅一发不可收拾,奖项一个个拿回家,《关帝百龙图》获世界关帝圣像评选特等奖,《高跷走兽》获北京剪纸艺术节金剪刀奖,《河东民俗》获第四届国际剪纸展银奖,有多幅作品被国家级的博物馆收藏。
创作内容源于河东文化
杨毅说,他的创作内容都是来自于运城民间的文化元素,河东文化深厚的积淀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素材。
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及第十届山花奖征集作品的时候,杨毅再次想到了家乡的民间习俗。婚丧嫁娶的情节从小时候他就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还是不够全面,怎么办,跑。从2009年11月份开始,先是从向工友同事打听开始,杨毅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跑遍了运城13个县市区的乡间,整理出了一整套晋南婚事的程序。
2010年4月初,杨毅开始坐下来构思。提亲、会面、定亲……杨毅筛选了36个婚俗片段,拿笔勾勒草样,再剪出大样……每天集中创作十多个小时,两个月后,一幅长21米、宽0.45米的作品告成。画面上黄土、民居,都是晋南民间风格,鸡鸣、狗跑,充满了乡间气息,葫芦、花草,一景一物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8月上旬,杨毅接到获得中国剪纸艺术节金奖并入围山花奖的通知。“山花奖剪纸类一共入围5幅作品,最终评选出3幅金、银、铜奖作品。到明年有结果。”
正文完毕